但是,他判断错了。
9月23日、9月24日,上证指数连续上扬,并于9月25日再创反弹新高,盘中突破2364.85点大关。A股的成交量也保持高位,9月24日两市成交量逼近5000亿元。
可以说,从8月底开始,A股又经历了一轮新的活跃周期。
“9月份的市场显得较为亢奋,赚钱效应开始显现,除了存量资金的积极博弈之外,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对市场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而 融资融券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摩根士丹利华鑫专户理财部投资经理王卫铭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而一位 基金研究员则坦言,他认为这一轮进场的资金更多是产业资金,而一些资金则在退出。“经济下行,大家已经看明白了。有一些资金有赎回,包括一些 保险 资金。但也有增量的资金,我认为他们更多来自产业资本。”
他认为现在对于市场的分歧在于,之前A股的下跌是否已经充分反映了经济下行的预期?
始料未及的强势反弹
9月A股的表现确实出乎不少市场人士的预期。
从8月29日开始,上证指数从2200点之下,一路反弹至最高2364.85点上方。深证成指也从7743点,一路上涨至最高8251点。
在此前的8月份,不少市场人士都认为,由7月中旬开始的这一轮反弹应该已经结束,A股需要进行一个较深调整。
“已经看不到什么感觉比较便宜的、未来几个月认为一定会涨的股票了。”一位基金经理此前表示,“市场应该认为反弹已经结束了。”
但是,经过1个月的横盘整理之后,A股在9月份却再次走强。
对于本轮反弹,工银瑞信中小盘成长 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胡文彪认为,反弹的因素一方面在于二季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在经济数据方面有所改善,对经济触底回升预期增强。另一方面,市场对10月份沪港通开通的预期带来大盘低估值蓝筹股的上涨,从而拉动指数上涨。
“此外,还有下半年随着股票市场赚钱效应的逐步体现,带来新增资金进入股票市场。”胡文彪对记者表示。
而 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副总经理兼成长组投资总监李权胜认为,这一波的反弹和 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关系相对不大。
“其核心是投资者对市场风险偏好的上升;主要原因包括在经济低迷情况下,对未来货币政策放松抱有更高预期,而且同时对 国企改革等中长期投资主题给予足够的认识。此外,由于 房地产 投资、其他 理财产品等投资环境的恶化,使得股票投资的相对吸引力上升。”李权胜对记者表示。
“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市场层面,当前的核心关键词就是改革与转型。上半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微刺激政策,其目的不是为了托经济而托经济,根本上是为改革保驾护航,为改革破冰创造一个有利的经济环境。因此,这一轮市场反弹反映的是,在资金面相对宽松环境下,投资者对改革和转型的积极预期。”王卫铭表示。
进出场资金博弈
对于本轮上涨,不少基金提到了“赚钱效应”和“风险偏好上升”。
事实上,从9月份A股的成交放量也可以看出,有新的资金已经入场。
中邮基金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反弹初期有外资入场,后续随着市场持续上涨,估计有保险等机构资金,以及带动散户等资金入市。“结合 债基、 货基的赎回,信托收益率的下行来看,有债市资金、信托资金等场外资金的转移入市。”
“9月份以来A股的上涨及成交量的大幅上升,其背后资金的推动很大部分来自于超级大户、大户(也包括市场内上市公司股东等产业资本)的新增资金以及他们通过融资等手段获得的资金的杠杆提升;相对而言公募等机构及小散户资金新增的幅度比较有限。”李权胜表示。
事实上,从重组股的活跃来看,产业资本有可能是此次进场的“主力军”。“我认为主要是产业资本(进入)。”上述基金研究员表示,“可以从表现活跃的个股倒推出来。”
金鹰主题优势 基金经理冼鸿鹏则认为,本轮进场的资金主要是海外全球资金和国内的闲置资金。
但有进就有出。也有基金经理明确表示,保险资金此前已经入场,但部分险资现在已经离场。“不少保险资金现在已经走了。”该基金经理表示,“不少基金也出现了赎回。”他表示,他们旗下有一只新基金,6月份以来涨幅达到18%,但打开申购赎回后,仅仅剩下原来的1/20,赎回比例高达95%。
“机构资金的撤退可能只是部分现象,原因有对短期市场的谨慎,以及收益率已达目标等的提前撤退等。实际上,不少绩优基金是有显著净申购的。”中邮基金内部人士表示,当前行情的表现就是资金博弈的结果。
而胡文彪则表示,9月份股票指数上涨,但存量公募基金仍然持续赎回,新发公募基金的平均规模较前几月有明显增加。“预计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在进入。至于私募基金、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以及大户投资者是否入场,需要从券商方面进行了解。”
牛市尚未显现
事实上,无论是进场资金还是出场资金,都面临一个两难:改革的红利预期,与尾部风险出现的预期。
在接受采访的基金中,很多人都提到了对未来改革和转型红利的预期。
中邮基金认为,这轮反弹的基础,开始是保增长,反腐深化,后续主要为改革预期,包括对四中全会的憧憬。冼鸿鹏也对本报记者表示,反弹的基础反映了市场对改革的预期和信心。
但大家对本轮反弹的共识是:还看不到牛市。
“短期经济在政策的支持下表现相对稳定,经济的边际改善也为近期市场表现起到支撑作用,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中枢仍在下行的趋势状态,经济结构转型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增长速度下来,而经济增长质量上去,这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反复。”王卫铭表示,“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市场走势维持震荡的概率较大,不宜过度悲观,也不宜过度乐观。改革无牛市,转型出牛股,这种市场特征目前仍看不到改变的迹象。”
“大家都认为本轮反弹不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开始,整个A股还没有牛市基础。”上述基金研究员表示,“而分歧在于,此前的下跌是否已经充分反映经济下行的预期。”
他表示,如果认为风险已经被充分预期和反映,那么A股即使下跌,也是正常调整。“繁殖,那么都不用看2200点了,直接看1900点。”
对于目前的股市是否已经完全反映经济下行的风险,基金经理们也没有达成共识。
中邮基金认为,主板市场长时间的熊市,应该说对经济下行风险已有充分的预期。胡文彪也表示,当前股票已经反映中国经济的风险和下行预期。但是他提醒,如果房地产行业继续大幅下行,则有新的悲观情绪聚集,将带来 银行 、地产及相关产业的继续下跌。
而李权胜则认为,目前股市仅部分反映中国经济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地产等周期性蓝筹股的表现较大幅度落后于计算机等新兴行业的表现;不过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潜在风险的释放还需要一定过程,未来股市仍然存在受这种风险暴露的负面影响的可能。”
冼鸿鹏也认为,前期的股市下跌部分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风险和下行预期。
事实上,一些行业的尾部风险仍然可能出现。
“我们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的红利更多表现为政策的红利,既有由存量资产的国企改革和资产证券化导致的中短期制度红利,也有新兴行业未来加大投入所带来的更长期的经济红利。我们认为部分强周期行业的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与地产行业相关的细分行业,未来出现新的风险可能性很大。”李权胜表示。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